我不是个“好”老师》影片主角人物故事之一 :沙有威带着机器人
2017年9月8日,教师节前夕,一个名为《我不是个“好”老师》的公益视频朋友圈。故事讲述的是三位科学教师的真实故事,他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教育,把每个孩子视为“宝藏”,悉心孩子们的“创造力”,让教育变得更有温度。 今天是9.9公益日,就让创造君带您和短片主角之一——沙有威老师,一起去重走那震撼的“机器人公益教育之旅”。 65岁的沙有威慈眉善目,温文尔雅,穿衬衫,很有老教师的风度;他在络上的头像却是终结者的造型,骑哈雷摩托,墨镜后面一副桀骜的表情。 沙有威,景山学校的退休老师,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拓者;近五年,他自费开车周游全国,带着机器人去落后地区的中小学上课。许多孩子第一次见到机器人,就是在他的课上。他的本子上盖了122个章——每去一所学校,他就盖学校印章留念。他的“护照”记录了九次旅程,到全国54个地区的122所学校,上了将近300节课。除了给孩子讲机器人科普课,他还跟各地的年轻同行交流。他去过中国最东边的省的抚远县,去过新疆伊犁的边境,开到过海南岛。 五年后,沙有威已经驾轻就熟。他开车进学校,和妻子从后备箱拎出几个包。提包网络文章时间:2007-07-3109:55阅读:装着电脑、投影仪和六七台机器人:机器车,搬运机,喷水车,两腿站立和舞蹈的变形金刚 机器人可以在一分钟内让教室安静下来。课堂一般是这样的:两张课桌拼出一个平台,几十个学生在不大的教室里围拢,后排的学生为了看清楚,站在凳子和桌子上。一开始会有孩子叽叽喳喳,很快孩子们就不再说笑,而是盯着机器人的动作。 当一肘高的变形金刚在桌子上嗡嗡地转动关节,所有孩子都入迷地盯着。有些孩子瞪大了双眼,跟着舞蹈的机器人摆起了胳膊。 机器车在桌子上滚动,但永远掉不下去;它有时沿着一条黑笔画出的轨道,在白纸上散步而不出界。一种圆盘机器人能够看,在教室的走道上移动,却碰不上桌腿或者学生。 “程序是机器人的灵魂。”沙有威让学生看程序是如何从电脑里下载到机器人,从而让后者聪明地动起来。 学生们很高兴地去触碰机器人。他们捏捏变形金刚的胳膊,摸摸它的身体。他们将圆盘机器人举起来,看看它腹部的构造。 沙有威带来的放映机,此时投影出一张程序流程图,告诉学生,机器人根据条件做出不同选择。他给学生展示,换一种程序,机器人就能够做出更复杂的动作。沙有威不讲流程图中的矩形和菱形是什么意思,他想让学生观看机器人行走、翻跟斗、避障碍之后,自然而然地理解何为程序。 沙有威几年来一直在修改他的课程,琢磨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。他的越发简单清晰,与孩子们的互动也越发自如。当学生们为不可思议的机器人活蹦乱跳,沙有威也越发抖擞。 沙有威说他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。周游全国的念头,是2006年他拿到驾照后萌发的。2008年汶川地震,映秀镇中学的师生被接到山西长治上课,景山学校组织教师支教,沙有威也去上了两节课。去之前,沙有威并不知道山区的小孩子是否会喜欢机器人课。但来自四川的学生们的热情让他意外;他想:给那些从未见过机器人的孩子上课,也许更有意义呢? 沙有威是中国最早的中小学计算机信息课教师。1978年,他从原首都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,偶然机会到了景山学校任教。景山学校是一所以教改为建校之本的十二年制学校,也是全国最早进行教育创新的前沿实验。沙有威还记得,1979年学校就给教师发放了日本的一种可编程计算器,并学习叫做APL的编程语言。沙有威自己学了几个月,再手把手教学生编程计算。 “景山学校跟别的学校不一样,它鼓励教师创新,有这个氛围和传统。所以老师们都愿意去尝试新的教法。”沙有威说,他教学三四十年的最大乐趣之一,就是能够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。